第769章 西疆的胡杨林(2013年8月29日)

这时,一阵狂风毫无征兆地卷起,裹挟着大量的沙粒,劈头盖脸地打来。众人连忙背过身,用衣袖捂住口鼻。哨所屋顶的铁皮被吹得哗啦作响,一面悬挂的国旗在狂风中猎猎飞舞,几乎要被扯碎。漫天黄沙遮蔽了视线,世界只剩下呼啸的风声和令人窒息的尘土味。这突如其来的沙暴,像一场残酷的示威,将这片土地的脆弱与绝望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。

陈默顶着风沙,艰难地走到巴合提老人身边,大声喊道:“大叔!光靠胡杨硬顶不行!我们得想办法,让沙子停下来!让草长回来!让水留下来!您和您的族人,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,最熟悉这片土地,我们需要你们的眼睛,你们的手!”

巴合提老人浑浊的眼睛在风沙中努力睁开,看着陈默那张写满真诚和坚定的脸,又看看那几棵在狂沙中倔强挺立的胡杨,重重地点了点头,干裂的嘴唇抿成一条坚毅的线。

数日后,塔里木河下游一处相对背风的临时实验点。

这里搭起了几顶绿色的帐篷,帐篷外,用枯死的胡杨枝干和当地特有的红柳枝条,围起了一片小小的试验田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、混合着土壤和化学制剂的味道。

方清墨团队的科研人员正紧张地工作着。他们将一种米粒大小、包裹着特殊褐色涂层的草籽,小心翼翼地播撒在用简易网格固沙带围拢的沙地里。接着,用一种类似大号喷壶的设备,将一种无色透明的粘稠液体——仿生保水凝胶,均匀地喷洒在播种区域。那凝胶一接触沙土,便迅速渗透下去,形成一层看不见的保水膜。

“陈队,方院士团队提供的这批‘深根一号’草种,理论上能在极端干旱下靠微量水汽维持生机,根系能扎到五米以下寻找水源,并且有极强的固沙能力。这凝胶能在沙层下形成局部保水层,最大限度减少蒸发。”一位年轻的生态学家向陈默介绍,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严谨和一丝期待。

巴合提老人和他的几个牧民伙伴好奇地围在旁边,他们粗糙的手指捻起几颗带着涂层的草籽,又蹲下身摸了摸喷洒过凝胶后略显湿润的沙地,眼中充满了惊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。

然而,希望的火苗很快遭遇了残酷现实的考验。播下种子的第三天,一场远超预期的特大沙暴席卷了实验区域。狂风怒吼了整整一夜,仿佛要将天地重新揉碎。

天亮时分,风势稍歇。陈默、科研人员、巴合提和牧民们冲出帐篷,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
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的心沉到了谷底。试验田一片狼藉!精心布置的网格固沙带被狂风吹得七零八落,如同被巨兽践踏过。大部分覆盖着草种的沙地被厚厚的浮沙重新掩埋,只剩下零星几处倔强地露着一点褐色的涂层。

“完了……”一位年轻的科研助手脸色煞白,声音带着哭腔,“这……这风太大了!种子都被埋了!”

巴合提老人紧锁着眉头,蹲下身,像寻找珍宝一样,用手一点点拂开厚厚的浮沙。他那双饱经风霜的手,此刻异常轻柔。拂开一层又一层沙土,终于,在近十厘米深的地方,他触碰到了熟悉的、带着涂层的坚硬颗粒。更让他惊讶的是,那包裹着种子的沙土,摸上去竟然带着一丝微弱的、不同于其他沙土的潮润感!

“快看这里!”巴合提的声音带着激动,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小捧沙土,里面赫然躺着几颗深褐色的草籽,涂层完好,周围的沙粒因为凝胶的作用,微微粘连着,形成一个小小的、相对湿润的“窝”。

“埋得深!这凝胶……像给种子穿了件保水的衣服!在下面躲着呢!”老人浑浊的眼睛里迸发出惊人的亮光,他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哈语,兴奋地向众人比划着,“胡杨的根,也是往最深最深的沙子里钻!种子埋深了,躲过了大风!这‘水衣服’(指凝胶),保住了命根子!”

牧民们闻言,纷纷围拢过来,学着巴合提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扒开浮沙。果然,在较深的沙层下,不少种子安然无恙,被凝胶保护在微湿的小环境中。希望的微光,再次在每个人眼中点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