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0章 天枢的画与校园的午餐 (2012年3月19日)

午后的阳光,像融化的金子,慵懒地淌满了国安部家属院的小院。院墙根下,几株迎春花开得正盛,细碎的明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空气里浮动着泥土解冻后的清新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花香。九岁的李天枢坐在小院中央的石凳上,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素描本。他小小的身子在春日暖阳里显得格外安静,只有握着蜡笔的小手在纸上快速移动,发出沙沙的轻响,像春蚕在啃食桑叶。

方清墨坐在不远处的藤椅上,膝上放着一份材料学报刊。她偶尔抬起头,目光温柔地掠过儿子专注的侧脸。小家伙的眉头微微蹙着,长长的睫毛在白皙的脸颊上投下小扇子似的阴影,那份超越年龄的认真劲儿,总让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泛起涟漪。这孩子,和他父亲一样,心里装着一个旁人看不见的世界。

“天枢,画什么呢?” 方清墨放下期刊,声音轻柔得像怕惊扰了阳光里的微尘。

李天枢没有立刻回答。他换了一支深褐色的蜡笔,用力地、反复地涂抹着画纸的某个区域,小嘴抿得紧紧的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抬起头,清澈如泉水的眼睛里,却蒙着一层薄薄的、方清墨读不懂的阴翳。他把素描本递过来。

“妈妈,你看。”

画纸上,是用稚拙却生动的线条勾勒出的场景: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,一排排整齐的桌椅,许多穿着统一校服的小孩子正埋头吃饭。这本该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校园午餐图。然而,那涂抹在餐盘里食物上的颜色,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——米饭不是纯净的白色,而是带着一层浑浊的灰绿;蔬菜不是鲜亮的翠绿,而是一种发蔫的、掺杂着暗黄斑块的橄榄色;最刺眼的是那块肉,本该是诱人的酱红或金黄,却被涂成了令人不安的深褐色,边缘甚至泛着诡异的紫黑。

画面中央,一个圆脸的小男孩被着重刻画。他一手捂着肚子,另一只手还拿着勺子,但勺子里的食物正掉落在桌子上。他的眉头痛苦地拧在一起,眼睛半闭着,嘴角向下耷拉,脸色被涂成了蜡黄。他身边的孩子,有的还在埋头吃饭,有的则侧头看着他,脸上带着懵懂或茫然的表情。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无形的、压抑的色调里,连窗外本该明媚的阳光,都被涂成了浑浊的橙黄色。

“这个小朋友…肚子疼?” 方清墨的心微微一沉,指着画面中央的小男孩,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。

李天枢点点头,小小的手指又指向那些餐盘:“饭,菜,肉…颜色都不对。像…像坏掉的颜料混在一起。” 他顿了顿,小脸绷得紧紧的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我‘感觉’到…它们进了肚子,会让人很难受,像有小虫子在咬。” 他用手指轻轻按了按自己的小腹位置。

方清墨的心瞬间揪紧了。作为母亲,她深知儿子那近乎预感的特殊能力并非儿戏;作为科学家,她更明白食物颜色异常背后可能潜藏的可怕问题——变质、添加剂滥用、甚至是有害物质污染。她轻轻握住儿子微凉的小手:“天枢,告诉妈妈,这是你梦到的?还是在学校看到的?”

“都不是。” 李天枢摇摇头,眼神有些迷茫,又带着笃定,“就是…画的时候,颜色自己跑出来了,还有那个小朋友难受的样子…很清晰。” 他仰起小脸,带着一丝依赖和寻求答案的困惑,“妈妈,为什么学校的饭,颜色会不对呢?”

方清墨一时语塞,只能将他轻轻揽入怀中,感受着他小小的身体传递过来的不安。她嗅着儿子发间淡淡的阳光味道,目光却凝重地落在画纸上那片令人心悸的深褐色和蜡黄的小脸上。这幅画,像一块冰冷的石头,投入了她平静的心湖。

---

几乎就在同一时刻,李玄策的办公室。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近海“幽灵信号”调查进展的保密会议,眉宇间还凝着深海般的沉肃。秘书轻手轻脚地进来,将一份文件放在他桌上最显眼的位置,同时低声提醒:“部长,这是舆情监测处刚汇总的简报,有几则地方社会新闻可能需要您留意一下。”

李玄策揉了揉眉心,拿起简报。前面几条是常规的社会动态,他的目光快速扫过。突然,几条被标记为“民生关切”的新闻标题跃入眼帘:

《南河某县多名小学生午餐后出现腹痛呕吐症状,家长质疑营养餐质量》

《湘西某乡中心小学家长反映:配餐公司提供的肉制品颜色发暗,气味异常》

《网络热议:孩子们碗里的“营养”真的安全吗?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