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8章 宝卷玄机(2011年2月6日正月初四)

正月初四的津门卫,年节的热闹尚未完全褪去,空气中还残留着爆竹的硝烟味和糖炒栗子的甜香。海河上的冰层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,岸边挂着的红灯笼在寒风中轻轻摇摆。然而,在城厢老区一条不起眼的胡同深处,一股焦糊刺鼻的气味却如同不祥的阴云,笼罩着“津门曲艺研究社”那扇被熏得黢黑、焦木支棱的院门。

这里曾是赵小满半生的心血所在,收藏着他走遍河西走廊、呕心沥血采录整理的无数珍贵民间曲艺资料,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古老智慧的《河西宝卷》原始录音和手抄唱本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,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吞噬了这座小小的文化殿堂。消防车的水迹在冰冷的青石板上冻结成冰,与散落的焦黑木炭、烧卷的金属残骸混杂在一起,触目惊心。

李玄策和方清墨的车悄无声息地停在胡同口。推开车门,浓烈的焦糊味混杂着湿冷的寒气扑面而来。李天枢被留在车上,小脸贴着车窗,担忧地望着那片废墟。

现场已被封锁,几名消防和刑侦人员正在勘查。负责人见李玄策和方清墨到来,立刻上前,神情凝重:“李部长,方院士。火是凌晨三点左右起的,火势非常猛,从后院库房烧起…初步判断是人为纵火,使用了高能助燃剂。库房…基本烧没了。” 他顿了顿,声音带着惋惜,“赵老师留下的那些老磁带、唱本…怕是凶多吉少。”

李玄策的脸色沉静如水,唯有下颌线微微绷紧。方清墨清冷的眸子扫过狼藉的现场,秀气的眉尖几不可察地蹙起。赵小满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,他那佝偻着背、在河西风沙里记录古老歌谣的身影,仿佛就在这片焦土之上徘徊。

“核心库房的位置?”李玄策的声音低沉。

“这边。”负责人引着他们穿过断壁残垣,来到后院一处烧得尤其惨烈的区域。屋顶完全塌陷,焦黑的梁柱扭曲着指向天空,地上是厚厚的灰烬和积水冻成的冰坨。一台老式双卡录音机的金属外壳被烧得变形扭曲,像一块丑陋的废铁,半埋在灰烬里,旁边散落着几盘同样被高温烤得变形粘连的黑色磁带。

“赵老师生前最后整理的一批《河西宝卷》原始录音带…就在这台机子上。”负责人痛心地说。

李玄策蹲下身,戴着白手套的手指,极其小心地拂开录音机外壳上的浮灰和碎屑。高温和消防水柱的冲刷,让任何有价值的指纹或生物痕迹都成了奢望。方清墨则拿出一个特制的环境采样仪,开始扫描周围空气和灰烬中的残留化学物质成分。

李玄策的目光,如同最精密的探针,一寸寸扫过那台面目全非的录音机。突然,他的指尖在机芯仓一个被烧融、变形卡住的磁带齿轮边缘停住。那里,在焦黑的塑料和金属融化物之下,似乎有一个极其微小的、不规则的凸起,材质与周围明显不同,在灰烬中透出一点异样的暗哑光泽。

“清墨。”李玄策低唤一声。

方清墨立刻会意,放下采样仪,取出一个巴掌大小、形似高精度内窥镜的微型探查仪。细长的探管前端带着冷光源和显微镜头,小心地探入扭曲的机芯缝隙。屏幕上,清晰地显示出那个凸起——一枚比米粒还小、呈不规则多面体、表面似乎有细微蚀刻痕迹的暗灰色晶片!它被巧妙地嵌在齿轮轴芯一个不起眼的凹槽里,若非高温融化了部分塑料将其暴露,又被李玄策锐利的目光捕捉,几乎不可能被发现!

“晶片!”方清墨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亮光。她立刻操作微型机械臂,极其小心地将那枚被高温炙烤过、沾满污垢的微小晶片提取出来,放入特制的防静电密封盒中。

就在此时,留在车里的李天枢,透过车窗看着那片承载着赵爷爷记忆的焦土,听着外面寒风吹过废墟发出的呜咽,一段久远的、带着泥土气息的旋律,不由自主地从他唇间轻轻哼唱出来。那是赵小满在他很小的时候,抱着他坐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,用苍老而温暖的嗓音教他的太平歌词片段:

“…一更鼓儿天呐,星斗挂屋檐呐…”

“…三更鼓儿催呀,黑水绕城围呀…”

“…五更金鸡叫哇,宝卷现玄机哇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