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0章 稀土之争(2010年9月20日)

“当然,” 李玄策话锋一转,语气带着冷峻的预见性,“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,触动既得利益,必然招致强烈反弹。西方不会坐视我们掌握这种关键资源的主动权。他们可能的反制措施,我们必须提前预判,做好万全准备。”

激光笔的红点指向WTO的标志。

“其一,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,打贸易官司,利用规则施压。这几乎是必然的。请商务部和法律团队,务必深入研究相关规则,准备好最有力的辩护材料和应对预案,我们不能在规则层面吃亏。”

红点又指向代表高科技领域的图标。

“其二,技术封锁与打压。尤其针对我们正在发展的、依赖稀土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(如新能源汽车、高端永磁电机)。他们可能会收紧关键设备、核心专利的出口,甚至联合盟友进行技术围堵。科技部、工信部,必须加速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突破,同时,加强对国内相关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排查和保护,建立风险预警和替代方案。”

他的目光最后扫过地图上那些资源丰富的区域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其三,寻找替代来源,试图削弱我们的议价权。虽然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,但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动向,尤其是对非洲、东南亚等潜在稀土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投资。知己知彼,方能从容应对。”

李玄策的发言,如同一剂清醒剂,将会议的高度从贸易摩擦的泥潭,直接拉升到国家资源安全与未来科技产业战略博弈的层面。他不仅指明了方向,更精准预判了对手可能的出招,并提出了具体的防御与反击策略。那份沉稳中的锋芒,对复杂博弈的深刻洞察,让在座的许多人心中凛然。

会议结束后,李玄策没有立刻离开。他回到办公室,窗外已是华灯初上。城市的霓虹闪烁,映照着他沉思的脸庞。他拿起加密电话,拨通了一个号码。

“志刚,是我,玄策。” 电话那头,是他当年在地方挂职时结识的一位地质工程师,如今在赣南稀土矿区一线工作多年。

“老班长?!” 对方的声音带着惊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背景隐约有机器轰鸣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