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3章 智囊团的算盘声(2025年1月11日)

北京冬日,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棂,在铺着厚绒地毯的地面上投下斜斜的光斑。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卷特有的、混合着樟木与宣纸的沉静气味。这间看似寻常的书斋,青砖墁地,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紫檀木书架,上面整齐码放着函套古籍,静谧得能听见尘埃落定的声音。

书斋中央,一张巨大的花梨木长案取代了会议桌。李玄策端坐主位,神情沉静,目光扫过围坐的几位核心成员:有身着素色中山装、代表学术协调力量的学者,有戴着深度眼镜、来自前沿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员,还有风尘仆仆、刚从北方工业城市赶来的老同学王铁柱。王铁柱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棉袄,粗粝的大手局促地放在膝盖上,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,却带着一股淬火炉前锤炼出的朴实力量。

长案上,没有投影仪,没有电子屏幕。只有几卷摊开的空白竹简,一把特制的刻刀,以及一柄泛着幽冷寒光、细如发丝的淬火钢针——那是王铁柱从不离身的宝贝,据说是用他厂里最新的特种合金边角料精心打磨而成。

“诸位,”李玄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,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,“新的技术浪潮已然到来。当务之急,是探索人与智能和谐共生的伦理边界。今日,我们不谈虚词,不画蓝图,只求共识。”他拿起刻刀,手腕沉稳有力,开始在光洁的竹简上刻下第一行字——《智能时代人文伦理框架初探》。

刻刀划过坚韧的竹简表面,发出细微而清晰的“沙沙”声,如同春蚕食桑。李玄策的刻字并非简单的记录,每一笔划都蕴含着他对古文字的理解和对生命智慧的感悟,字形古朴厚重,力透竹背。他一边刻,一边阐述着框架的核心原则:尊重人的主体性、明确智能工具边界、建立协同治理机制、防范技术失衡……

刻到关于“国际标准协同”的关键条款时,旁边一位负责学术联络的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插话,语气带着一丝急切:“李老师,海外某学术机构最新的建议文本刚传来,他们在‘智能体权利’定义上颇为激进,要求赋予高级智能系统拟似人格和部分权利,这……”

“哼!”一声带着浓重北方口音的闷哼打断了研究员的话。王铁柱皱着眉,粗糙的手指捏起案上那柄寒光闪闪的淬火钢针,对着李玄策刚刻下的、关于参考意见的一行字,毫不客气地就戳了过去!

针尖精准地点在一个措辞微妙的连接词上。

“滋啦——”一声极其细微、却刺耳的摩擦声响起。

只见那坚硬光滑的竹简表面,在王铁柱手中那柄凝聚了特种钢材极致硬度和韧性的淬火钢针下,竟如同豆腐般被轻易地“挑”掉了一小块!他动作快得惊人,手腕一抖,针尖如同最灵巧的刻刀,几下就将那个他认为“花里胡哨、不顶用”的连接词完全剔除,又在旁边飞快地“刻”上了几个更直白、更刚硬的古篆变体字——“权责明,界碑立”!

做完这一切,王铁柱把钢针往旁边一放,瓮声瓮气地说:“李头儿,俺不懂那些弯弯绕绕的洋文!可俺在厂里淬了一辈子火,知道啥是好钢!那些条款,俺瞧着就像俺们厂前阵子出的那批‘样子货’次品刀——嘿,花纹刻得那叫一个漂亮,太阳底下能晃瞎眼!可一上机床试切,刃口‘嘎嘣’就崩了!为啥?火候不对!芯子软!光图个表面靓,顶屁用?规矩就得像俺打的刀,花纹可以没有,但刃口必须硬,芯子必须韧!含糊不清的‘权利’?那不是给智能体套光环,那是给自个儿脖子底下垫软刀子!崩刃的时候,哭都来不及!”

他这番用打铁淬火比喻智能伦理的糙话,让在座的研究员和学者们都愣住了,随即又陷入深思。话糙理不糙,王铁柱用最朴实的工匠经验,一针见血地刺破了华丽辞藻下可能存在的隐患——过度拟人化可能导致权责混淆。

李玄策看着竹简上被王铁柱修改后显得更加刚劲有力的几个字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笑意:“铁柱说的在理。规矩如刀,形可古朴,刃须锋利,芯要坚韧。”

就在众人品味王铁柱的“淬火哲学”时,书斋角落,一直安静旁听的李天枢动了动。少年清亮的眼眸扫过长案一角放置的、作为会议计时器的老式红木算盘。那算盘珠圆玉润,透着岁月的包浆。他看似随意地起身,走到角落的茶水柜旁倒水,经过算盘时,手指极其隐蔽地在算盘框架底部某个不起眼的榫卯位置轻轻一按,又迅速收回。谁也没有注意到,算盘内部似乎传来一声极其轻微的“咔哒”声,仿佛某个隐藏的机括被触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