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边,设备科科长李维的交代,则揭开了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领域的黑幕。
“一台CT机,核磁共振,采购价动辄上千万,甚至几千万。这里面的水分,太大了。”李维面容憔悴,悔恨交加,“厂家给的底价,可能只有中标价的七成,甚至六成。剩下的三到四成,就是‘操作空间’。”
这部分空间如何分配?李维供述了一个精细的分成比例:“康瑞德这样的代理商要留足利润,负责攻关的冯子豪(设备线)要拿提成,医院内部,设备科、分管副院长、甚至院长,都要按‘规矩’分一杯羹。”他提到那台两千多万的CT机,“周院长一个人,就拿走了至少这个数。”他比划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手势。
而为了维持这种高额回扣,医院往往会选择在后期维护、耗材供应上被供应商长期“绑架”,支付远超市场价的费用,形成长期吸血。
隐蔽化的利益输送手段:
面对监管,腐败分子们也不断“升级”手段。直接送现金早已落伍,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隐蔽的方式:
· “学术会议”贿赂: 邀请医生、领导参加国内外“学术会议”,全部费用由药企或设备商承担,实则安排旅游、高档消费,甚至直接发放“专家咨询费”。
· “科研经费”支持: 以支持科研为名,向指定医生或科室提供“科研经费”,实则大部分落入个人腰包。
· “股权代持”分红: 如高宏斌案所示,通过亲属代持关联公司股份,享受长期分红,将贿赂合法化。
· “艺术品”洗钱: 如冯子豪案中,通过购买高价古玩、字画进行利益输送,难以估值和追查。
一桩桩,一件件,触目惊心的案例,冰冷的数据,勾勒出一幅医疗领域系统性、塌方式腐败的可怕图景。这些潜规则如同病毒,侵蚀着医德底线,扭曲了医疗行为,最终受害的是广大患者和国家医保基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