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踩点:傍晚交接班。
马小军穿着送外卖的衣服,骑着电动车,故意在金行门口停下假装看手机。他精准地记下了店员换班的时间:下午五点半左右,白班和晚班交接,会有几分钟的混乱,店员们忙着打招呼、交接账目,注意力最分散。他还注意到,金行侧面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窄巷,尽头是个死胡同,但堆着几个垃圾桶,是个暂时躲避视线的绝佳地点。
第三次踩点:打烊前清点。
郭良勇背着一个工具包,扮成水电工,在金行对面楼道的电表箱前磨蹭了半个多小时。他透过金行的玻璃窗观察,晚上八点五十左右,店员开始清点货物,会把部分柜台里的金饰收到后面去,但主要的大件和展示品似乎会留在原地,只是盖上布。这意味着,如果他们行动够快,收获依然会极其丰厚。
第四次踩点:逃跑路线规划。
这是最关键的一次。三人分头行动,骑着几辆破旧的电动车,深入老城区蛛网般的小巷。他们避开主干道上的摄像头,专门寻找那些狭窄、偏僻、甚至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道。
“力哥,从金行后面这条巷子穿出去,左拐,再右拐,能直接插到解放路后面的旧居民区,那里摄像头全是坏的!”马小军通过廉价的二手对讲机汇报。
“收到。你那边呢?”牛大力问。
郭良勇的声音喘着气:“找到了…污水厂老宿舍区…有…有几栋楼根本没人住…钥匙孔都锈死了…藏东西…绝对安全…”
他们最终规划出一条极其复杂的逃跑路线:得手后,立即钻入金行旁的小巷,骑约五分钟后,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棚下,迅速更换另一批事先准备好的、牌照模糊的电动车和衣服,然后分头驶入更深的巷弄,最终在污水厂旧址附近汇合隐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