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

这样深的仇恨,不是轻易能化解的。大明或许愿意,蒙古人却未必肯。

只是,普通人可以凭意气想事,大明皇帝却不能。就像朱元璋登基后,再恨蒙古人,仍把元朝认作中原的正统王朝。

一时意气,永远代替不了帝王的思虑。

朱元璋很明白老兵的心思,并未生气,只是笑着问道:“依你看,那些蒙古人会 ** 吗?”

老兵沉默片刻,长叹一声:“我想是不会了。我去过密云,那里蒙古人的生活已经和汉人相差无几,这才几年光景?热河那边也一样,他们每年与汉人往来买卖,有的娶汉家女子,有的汉人娶了蒙古姑娘,早已不分彼此。也不知道那些蒙古女子有什么特别,竟也有人愿意娶。”

他又抱怨了两句,最后说道:“不论是塞外还是塞内的蒙古人,日子都比以前好过。只要不傻,就不会再反。况且他们现在大多定居草原,不再四处游牧。就算真反,我大明军队一出塞就能找到他们,打起来易如反掌。他们就算有反心,也没那个实力了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朱元璋眼前一亮,没想到这老兵有这般见地。他心中不免惋惜:若早些改革卫所,以这老兵的见识和本事,或许能谋个一官半职,为大明效力。

只是看老兵头发花白、身子佝偻,比自己还显老态,朱元璋只能把这份念头压在心里。他暗想,或许该安排一些退伍老兵担任小吏,至少他们忠诚可靠。

从这次谈话中,朱元璋明白了一件事:民心向着大明,向着新政。连这样一位卫所老兵都支持军制改革,可见卫所内部情形如何,也清楚反对改革的究竟是哪些人。

他不动声色地瞥了蓝玉一眼,蓝玉顿时头皮发麻,心知免不了一顿责罚,甚至可能丢官。

朱元璋转而和颜悦色,示意身后太监取出一锭银子递给老兵:“终究是为国出过力的弟兄。我虽为将,也是从小兵一步步走来的。今日相见,不能看你继续受苦。”

老兵却轻轻一笑:“我的银子是被人骗走了,但我有手有脚,靠打猎也攒了些积蓄,饿不死的。你的银钱,我就不收了。”

对于他这样从乱世走来的百姓来说,“饿不死”已是大明莫大的恩德。他还记得早年未投义军时,家中穷得连件像样衣服都没有的窘迫。

第310章 民间疾苦

朱元璋虽自有主张,但群臣不可能允许他只带几百人就离开大队。毕竟再往前便是长城之外,塞 ** 古诸部虽多已归附,仍有部分暗中蠢动。

君子不立危墙之下,万一朱元璋遭遇不测,在场所有人自尽也难赎其罪。朱元璋虽不情愿,也只能在与老兵谈罢之后,返回大部队。

刚回营帐,冯胜、汤和与蓝玉便闻讯赶来,齐齐跪地请罪。

汤和与其他两位国公显得颇为局促,毕竟军户的问题根源在于勋贵阶层,而他们位居勋贵顶层,自然难脱干系。

朱元璋并未多加责备。经历了多年反腐肃贪,他已明白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杜绝下属的贪腐行为。

尽管朱元璋对贪腐惩治严厉,但随着年岁渐长,旧弊再次浮现。之前涉及重罪的勋贵已在胡惟庸案中被清除,如今留下的,大多还算持身端正。有时也不能全怪他们管束不严,人的天性往往如此。

所幸问题发现得早,卫所改革已经开始推行,内地卫所被大量裁撤,改设郡县,边地也换成了常备军。军中世袭的百户,朱元璋也已示意朱棣着手清理,相信往后会有所改善。

朱元璋只是不动声色地将三人遣退,未再深究此事。

一旁的朱高炽好奇问道:

“皇爷爷为何不斥责他们?军户的问题,他们定然知晓部分内情,此前隐瞒不报已是重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