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章

看看宋朝就明白了——虽对外作战胜率不低,却始终受压制,给人留下“对外没赢过”的印象。

究其原因,正是宋朝缺战马,无法实施有效追击,打不出俘获丰厚的大胜。

这自然容易让人产生固有印象。

第196章 议迁都

黄子澄肯定地说道:“迁都是必然的。且不论无险可守,单是离养马地和九边太远,陛下就一定会迁都。”

朱标轻轻点头,确实如此。

与最终那一点相比,连养马地太远都显得不那么重要。

朝廷中枢与最精锐的兵马相隔数千里,一旦边境有警,恐怕等不到朝廷命令,战火便已燃起。

除非赋予边将一定自主权,但前有唐朝藩镇之祸,大明岂敢轻开此口?

况且大军远驻,若边将存心叛乱,朝廷也难以 ** ——实在隔得太远了。

唯一的办法,就是将都城从金陵迁至北方,尽量靠近军事重镇。

这一点,就连黄子澄这般不通军事的人也能看出,更不用说久经沙场的朱元璋了。

朱标监国多年,对金陵的种种弊端了然于心。

他望向黄子澄问道:“你认为哪里更适合建都?”

小主,

黄子澄沉吟片刻,答道:“臣以为洛阳更为合适。”

“长安自唐以后日渐残破,关中平原多年开垦,产粮有限。若定都于此,大批宫人、臣僚、勋贵同往,恐粮食难以为继。”

“开封虽在宋朝成为都城,却无险可守,地势平坦,一旦时局有变极易被攻破。且地势低洼,水网复杂,常遭水患。”

“洛阳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,南方粮米可经水路直抵,不愁供给。位置居天下之中,又有雄关险隘,确是建都良选。”

朱标点头叹息:“我亦作此想。只是还需实地察看各地情形,若民生凋敝,便不适宜兴建都城。”

黄子澄深表赞同。若非北方残破,朝廷财力不足,朱元璋出于休养生息的考虑,迁都之事也不会拖延至今。

数日后,朱标启程巡视四方,明面上说是考察民情、查访贪腐。

但见他巡行陕西、河南等地——这些地方近年既无重大贪腐案件,亦无严重灾情。

朝中明眼人顿时领悟:这恐怕是为迁都做准备。

朱元璋的心思,众人早已了然,只是文官们大多不愿多事,盼能不迁则不迁。

如今见太子亲自勘察地理,便知迁都势在必行。

于是不少官员试探上奏,表达迁都之意。朱元璋将奏章全部留中不发。

朝臣们心领神会,主张迁都的奏疏很快如潮水般涌向朱元璋。

朱元璋本想斥责这些人无所事事——本职公务都不做了吗?!

但此事终究需要舆论支持,若无官员鼓吹,确实难以推进。

他只得半推半就默许下来,仅下诏要求不得耽误本职公务。

……

迁都的风声很快传到北平。朱棣得知后颇为惊讶。他在北平居住多年,对金陵的风气向来不以为然。

他对大明定都金陵并不满意,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,朱元璋始终没有迁都的打算,他几乎认定金陵将永久作为都城。

没想到,朱元璋此时突然起了迁都的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