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上,他并没有指手画脚,而是认真倾听各方意见。当讨论再次陷入“政府该投多少钱”、“产权方该承担多少责任”的争论时,陈临海引用了他在云川项目中的思路。
“各位领导,我们能不能跳出‘谁出钱、出多少钱’的思维定式?”陈临海的声音清晰而平和,“这栋楼的价值,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。我们保护它,不仅仅是为了保住一栋破房子,更是为了传承一段城市记忆。除了政府投入和产权方责任,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引入‘文化产权’或‘经营权’置换的概念?”
他详细阐述道:“比如,由政府投入进行基础性抢险加固和外部修复,确保建筑安全和不改变历史风貌。然后,通过公开招标,引入有实力、有情怀的社会机构或个人,获得建筑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和内部适度改造权,用于发展文创、展览、高端民宿等符合街区定位的业态。社会资本投入内部装修和运营,其收益的一部分,反哺用于建筑的长期维护,另一部分,可以按约定比例补偿原产权人。这样,政府减轻了财政压力,产权人盘活了闲置资产,社会资本获得了发展空间,历史建筑也得到了活化和永续利用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”
这个思路,与他在云川提出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,核心都是构建可持续的、利益共享的机制。
与会人员先是愕然,随即陷入思考。这个想法很大胆,涉及复杂的法律和产权问题,但确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、可能打破僵局的方向。
住建厅的孙启明处长这次没有立刻反对,而是皱着眉头思考着技术可行性。文旅厅的同志则看到了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结合的可能。
陈临海趁热打铁:“当然,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,涉及很多法律和技术细节。我建议,由工作组立即聘请法律、资产评估、古建修复等方面的专家,成立一个专家顾问团,就这个设想的可行性进行论证,并起草具体的操作方案。同时,工作组要主动与这栋楼的各个产权人进行沟通,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诉求。”
他的建议务实而高效,得到了工作组的采纳。
散会后,孙启明特意走到陈临海身边,语气比上次缓和了许多:“陈秘书,你这个想法……有点意思。不过里面弯弯绕绕很多,得把细才行。”
“所以更要倚重孙处长您这样的专家,帮我们把好技术关。”陈临海诚恳地说。
孙启明点了点头,没再说什么,但眼神中多了一丝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