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0章 武道震惊夏冬儿!对相认的期待!

拥功归楚与现在无功归楚的情况可是截然不同的,从此刻项燕对芈启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。

“如今桓漪没有主动出兵进攻,而是据守秦边城防守。”

“而且桓漪也变得更为警觉,接下来他会稳扎稳打,不会再轻敌冒进了。”项燕沉声道。

也就在这时。

“报。”

“刚刚自秦国收到的密报。”

项燕亲卫统领快步跑来,手中握着密报。

“拿过来。”

项燕立刻喊道。

当即将密报接过来,当看到其上,项燕的脸色随之一变,涌现了一种难以置信。

“这怎么可能?”

“这赵封怎会知晓昌平君背叛了秦国?怎会提前将消息告诉了桓漪?”

项燕脸色十分的复杂,显然是没有想到。

“赵封?”

“这关他何事?”

芈启不解问道。

项燕没有多言,直接将手中的密报对着芈启一递。

当看到了手中的密报,芈启的脸色也扁的难看。

“赵封。”

“怎会是他?”

“他是如何知晓的?”

“就算他通过我封禁全城有所警觉,可他是如何将消息送出去的?”芈启不解的道。

“你身边定然有赵封的人。”

“否则消息不可能走漏。”项燕此刻十分肯定的道。

“上将军。”

“你这是不相信本君?”芈启眉头一皱,也是有些不悦了。

起初劝说他归楚国时,许诺诸多,甚至还要推自己为王,可现在计划失败了,项燕此刻就有些翻脸不认人的感觉了,这让芈启也是有些愤怒。

感受到芈启声音的冷意。

项燕睁大眼睛瞪了一刻,但最终还是摇了摇头。

“昌平君无需如此动怒,只是此事终究是失败了。”

“秦国未有损亡,我大楚危矣。”

“如今昌平君归楚,吾已经安排昌平君归于都城。”项燕缓缓开口道。

“那当日上将军承诺的何时兑现?”芈启则是冷着脸问道。

项燕自然明白芈启口中的承诺是什么。

“退秦之后,自当兑现。”项燕立刻回道。

当然。

在项燕心底,自然是没有再当回事。

起初是看在芈启有利用价值份上,能够重创秦国,这才给出了一个承诺来,可如今芈启就是孤身一人,论价值也没有,项燕自然是暂且含糊了。

等真正到了楚国。

芈启就是真正的身不由己了。

如若真的到了那一步,项燕甚至会直接下杀手。

“如此甚好。”

得到项燕肯定的回答,芈启也松了一口气。

他生怕项燕会言而无信,如今他叛国之事已定,归秦已然是不可能的了。

除了这一条路走到底,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。

“来人,安排昌平君下去休息。”

“明日调派一千精兵护持昌平君归都。”项燕当即喊道。

“诺。”

一旁亲卫统领立刻安排。

待得芈启离开。

亲卫统领回来后。

“上将军。”

“如今这芈启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,原本想要利用他歼灭秦军,可如今根本没有取得成效,此人似乎已经无用了,而且让他归都,倘若不如他意,他将上将军亲笔书信交出去,只怕会引动大事啊。”亲卫统领担忧的道。

“芈启的确是无用了,但只是现在。”

“说到底。”

“芈启乃是我大楚的正统王族,拥有对王位的继承权,想要与三家去斗,或许未来本将也要扶植一个王。”

‘这芈启正合适,他没有任何人支持,在大楚没有任何外援,正好可以被吾控制。’项燕笑了笑,心中已然有了决断。

对于他而言。

可没有太多的忠心。

或许在楚国原本的朝堂政局之中本就没有所谓的忠诚。

在楚国,王权是最弱的,臣子扶植王,三家扶植王,甚至于杀了王,废了王。

一直以来都是权臣把持朝政,之前有黄歇,然后有李园,现在则是三家与项燕鼎立,他们都是为了本家的利益。

历史上有着一个响亮的口号传彻千古。

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

这正是掌握着楚国大权的三家。

他们也是楚国最大的家族,掌握着楚国的军政,掌握着楚国大部分的田地。

可以说。

楚国的命脉都在三家。

“上将军。”

“如今秦军未动,我军兵力还是不足,还需要请朝廷再次调拨兵力来。”亲卫统领提议道。

“吾已经上奏了。”

“说是请大王调兵,实则是三家。”

“不过这一战,如若三家不倾覆全力来,那吾索性也破罐子破摔了。”项燕冷冷说了一句。

楚国虽有兵力七十多万,包含了郡兵在内。

但其中有八成都掌握在三家,军中大多任用着三家的将领,或许其中有心怀楚国的,但大多都是为家族利益驱使。

项燕心中虽然也有抱负,但还是自己身家性命重要。

如果他真的战败了,真的将直接掌握的军队给亡了,三家也绝对不会放过他。

陈郢城、

“上将军。”

“所有芈启的一干心腹全部都解决了。”

“处战超千人。”

“除此外。”

“后方也重新调拨来了粮草补充,我军危机已经度过了。”

李信来到了大殿内,向着桓漪禀告道。

“是不是有些劫后余生?”

桓漪抬起头,看着李信说道。

“的确。”

李信点了点头,脸上也是有着一种后怕之色:“如若不是武安君提醒,或许我军惨遭覆灭之局,函谷不存矣。”

“武安君此情。”

“吾会记住,你也要记住,函谷大营全军将士都要记住。”

“这是活命之恩。”

“更是以怨报德之恩。”桓漪一脸郑重的说道。

“末将明白。”李信重重点头。

“武安君。”

“年岁不过二十四,小吾一辈,心性与魄力吾不如啊。”桓漪抬起头,带着一种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