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大力立即认出了地点,“缺些横梁柱子之类的,各家都拿出一些,不成问题。”
“家具也不成问题,村里正好有一些熟练的木匠师傅,趁着农闲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做好。”
大家一一发表意见并列数步骤,逐步形成建校的基础方案。
至于最重要的部分——寻找教师,老太爷提议,
“我们可以通过镇上的渠道向上汇报,请镇方协助。实在不行,我们这些还有体力的村民先行教授识字和简单的计算。”
“我看可以,老太爷亲出手来。村里的孩子们听话不?我想,你如果成为学校的负责人,管教起来会更加便利。”
杨大力如此说道,而老太爷随即微笑,对此深感兴趣。“校长这个职务,我还真的想试一试。”
随后,几人讨论了一系列细节,最后,学校的构建主要由杨三华负责,建设细节由村庄内部解决,余下事宜还需学校建成、并经过村人们的了解才能确定。
次日,杨三华启程回到四九城市,着手准备筹建学校的事务。
周大田离开之后的半个月,村子的事情都已经忙碌完了,粮食也都按时送上了,村子里有了些许闲人。于是,周大全着手聚集众人,并把建设学校的想法说了一遍。
周大伯坐镇其间,再加上这事关乎孩子们的成长与前途,所以几乎所有人对此都表示同意。
尽管有些人的内心并不支持,但在周大伯的地位和权势的存在下,也不敢直言反对。况且村民们也已经得知,此事原本是源于周大田的提议,并且还投入了五千的经费,这无疑是一笔巨额投资啊。
考虑到人家为了整个村子付出如此之多,他们这些享有利益的村民们还有什么借口能拒绝?
因此,周家庄村的村民们纷纷尽自己的力量投入建设之中,没过多久,就有人把废弃的屋子翻新整理,从各自的家中搬出了木材,砂土、瓦片砖石也去了镇上买。在一些匠人的辛勤劳作下,仅仅用上了一个月,三所教室的基础框架便被稳固了起来。
紧随其后的则是采购玻璃,打造门窗...
村子的匠人也开始活跃,家中的每天都有敲打的声音,帮助的人络绎不绝。一张张长桌快速制作出来,随后又是配套的各种家具堆砌在一起,就等着学校建成之时入驻使用。
关于周家村的这一重大举动,附近的村民都了解了其中详情,而在得知此行为是为了设立学校的消息时,除了赞赏和惊叹还是赞赏。
毕竟这些小村庄无法自行设立学校,这其中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,还要聘请到教师。
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并没有童工一说,贫困家庭的孩子早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,年纪稍大的男孩子开始承担起劳动,而女孩也早已开始分担起家务事,若是要去上学,那么这些家庭的事务该怎么办?
时代的局限性让许多决定变得复杂而难以权衡,但总有人愿意带领村民走向正确之道。
而有关于周家村建立学校的讯息在周边村子之间流传开来,特别是提到捐赠五千块钱一事在各个村镇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很多人对其无私的行为表示了敬佩之后,紧接着便产生了一丝疑问,自家所在的村里为什么会没有这样慷慨的个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