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上他在之前给总兵郑鸿逵,户部主事苏观生,右副都御史路振飞,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的印象都不错,认为他是贤王,几位大佬一合计,就打算立朱聿键。
不过在立朱聿键这件事上,郑芝龙一开始就不热心。
朱聿键就任监国后,接下来就面临要不要称帝的问题,在这件事上,郑芝龙再次表明了他的态度,就是不想让唐王称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还是靠着郑鸿逵的坚持和劝说,郑芝龙才没有继续坚持,可见郑氏集团内部,在拥立上的意见也并不统一。
从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,郑鸿逵和郑芝龙的不同态度,代表着郑氏集团的分裂,在此时就已埋下隐患。
众所周知,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,源于他被隆武帝赐姓。
不过,郑氏集团最早被赐国姓的,并不是郑成功,而是他的堂弟,郑鸿逵的儿子郑肇基。
事情是这样的,郑鸿逵拥立隆武后,愈发感觉自己的人选无比正确,想要进一步同朱聿键紧密联系。
所以把自己的儿子郑肇基介绍给了朱聿键,朱聿键也感激郑鸿逵的拥立之功,一看就明白了意思,那就这么着吧,赐你国姓,以感念支持。
赐国姓,现在看来,就是随手一指,你从此跟我的姓吧。
不过事实上,可没这么随意,因为皇帝们行事,并不是随心所欲,不管干什么,都有祖制礼法,还有大臣们进行约束,皇帝代表的不是自己,而是整个政府班子。
明成祖时期,三宝太监本姓马,因为在靖难之役里表现出众,是太监中的战斗机,朱棣一高兴,给他赐了姓,但赐的并不是国姓,而是“郑”姓,这就是郑和。
可见,国姓不是随便赐的,连有战功也不行,赐给郑肇基国姓,代表着对郑鸿逵莫大的信任。
大家族之间的关系,几乎就是一个社会的翻版,时时刻刻充满明争暗斗,更不要说郑家这样富可敌国的超级家族。
郑芝龙一瞅,好嘛,你朱聿键赐给郑鸿逵儿子国姓,那就是不把我这个郑家老大放眼里了,不行,我再把我儿子领来,看你怎么处理。
郑芝龙不赞成朱聿键即位称帝,但他是郑家的老大,朱聿键得罪不起,于是给了郑芝龙之子郑森同样的待遇——赐国姓。
郑森,就是日后的郑成功,其实应该叫朱成功,因为朱是明朝国姓,郑成功是建奴的叫法,后世就流传下来。
从这些事上,其实可以看出,郑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,实际上这也很正常,家业大了,大家就很难再像小作坊起步时候那么团结。
这也是各自的利益驱使,从武将军阀集团到如今的跨国公司,垄断财阀们,莫不如是,人的本性,就是如此。
郑芝龙、郑鸿逵,可以说是郑氏的两个代表。相比郑芝龙,郑鸿逵无疑更加支持也更加尊重隆武,或者可以假设,郑鸿逵有借着隆武的支持,向家族老大权威发起挑战的打算。
不管郑鸿逵到底怎么想,郑家内部有多少矛盾,在对外方面,郑家必须表现得像一家人,因为对面那帮读书人,个个都不是吃素的。
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黄道周、户部尚书何楷等文臣领袖对郑氏并不买账,虽然手里没兵,文人的骨气还是有的。
时间不长,不论是郑芝龙还是郑鸿逵,都被弹劾了好几次。
郑芝龙本来就看隆武不顺眼,就连原来偏向隆武的郑鸿逵也有点犯嘀咕,这帮子文官就知道过河拆桥,芝麻大点的小事就上一奏折,一点也不顾及老子在拥立时的莫大功劳,这时开始不听隆武帝的调遣了。
……
一系列调整和任命后,朱慈烺开始把话题转移到大明各项改革上面,他对满朝文武说道:
“诸位爱卿,建奴已灭,鞑子已经平定,流寇几乎全部归降,前年大明北方土改成果非常明显,赤壁千里饿殍遍野完成改变。
今年已经过去五个月,大明各项改革都要提上日程,特别是已经进行一半的土地改革,必须要加快进程。
前段时间,朕已经和各地藩王达成一致,此次土地改革,藩王手中不法土地都要交出来,到时一起分为百姓或建成大型农场。
明日,朕将亲自率军南下,坐镇南京监督南方土地改革进程,朕离开京师后,京师一切政务都交于孙爱卿为首的内阁处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