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快快,杀过去和王将军汇合!”
“喏!”
此时李辅明身边仅剩几十家丁,但这几十家丁却是他麾下最精锐之兵,他们答应一声,立即保护着李辅明杀过去。
“杀了明狗……”
额哲见势不妙,急忙传令斩杀李辅明,既然不能生擒,那么就让他去死!
十几个重甲铁骑立即上前挡住去路,此时无论是力竭的李辅明,还是他麾下精锐家丁,都无法对重甲铁骑造成伤害,战刀砍到他们身上立即被弹开。
可八旗蒙军重甲铁骑手中重兵器却让李辅明吃了大亏,麾下几十家丁为了救他再次伤亡过半。
眼看李辅明就要被围歼,王辅臣终于杀到他眼前,看到有重甲铁骑挡路,王辅臣立即抡起大砍刀,用倒背狠狠砸向重甲铁骑的脑袋。
小主,
“嘭……”
一声巨响,鞑子铁盔硬生生被大砍刀刀背砸塌陷,一股鲜血从重甲铁骑头盔里狂喷而出,重甲骑兵在马背上摇晃几下摔落马下……
一招得手,王辅臣得理不饶人,连续使用大砍刀刀背狠狠轰击鞑子重甲铁骑脑袋。
八旗蒙军十几个重甲铁骑,很快全部被他活活砸死,吓的其他八旗蒙军纷纷后撤,暂时都不敢上前,李辅明这才率领麾下十几人和王辅臣汇合。
看到王辅臣居然在重围中把李辅明救走,额哲大怒,立即命令放箭:
“快,放箭射死他们……”
一瞬间箭如飞蝗,王辅臣带来的关宁军虽然身穿重甲,但还是有数百人中箭身亡。
正常情况下,吴三桂应该率领剩下关宁军前来支援,可王辅臣并未发现吴三桂方向有什么动静。
他知道吴三桂有私心,为了保全麾下一千多精锐家丁不敢轻易涉险,他在等待贺人龙的秦军到来。
王辅臣心里很是不爽,几路人马若都是如此,明军如何能打胜仗?可作为吴三桂的参将,他也只能在心里抱怨而已。
“儿郎们,随本将杀出去!”
好一个王辅臣,他再次举起大刀一马当先在前开路,硬生生从两倍于他的八旗蒙军中杀出一条血路,把李辅明救出去。
王辅臣本来是大同总兵王朴麾下游击,但王朴也是一个逃跑将军,他一直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。
后来朱慈烺斩杀王朴,并调燕雄鹰为大同总兵,燕雄鹰只有二十岁左右,以前从未听说过此人,让燕雄鹰做大同总兵,王辅臣很不服气。
后来燕雄鹰整顿军纪,发现王辅臣有不少小毛病,按照朱慈烺严格用人标准,作为刺头王辅臣被清理出大同军。
离开大同后,王辅臣就去投靠了吴三桂,吴三桂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,最终让他官升一级做了麾下参将。
与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相比,王辅臣在明末不怎么出名,但他在明末清初绝对算一个风云人物,七次背叛主子,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
三国名将吕布因为先后给丁原、董卓当义子而被张飞骂作“三姓家奴“,以示对他多次背叛的嘲讽和不屑。
后来,“三姓家奴“就成了反复无常、不忠不义、以身侍贼之人的代名词。
对于所谓“贰臣“的标准判断和价值取舍,在不同的时期是截然不同的。“良禽择木而栖“是主流,两宋之后始有“贰臣“。
在夏商周三代乃至之前的传说时代,由于统治能力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,只能实行分封制。
即天子将土地及人口分封给王室、功臣、前代帝王后裔以及世居于某地的氏族部落(即诸侯)。
而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的同时,也负有服从天子命令、朝贡、征战等义务。
所以诸侯虽然在名义上分邦,但实际上同为一国。在这种情况下,诸侯国间的人口流动以及另仕他国,在当时是一种寻常而且普遍的现象,并不被视作背叛。
像在春秋战国时期,各种人才周游列国、兜售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的情况非常普遍,一朝得志反过头收拾起自己的母国来,也毫无所谓的“忠义“负担。
比如人才出得最多、出走的也最多的魏国就深受其害,被商鞅、张仪、吴起、孙膑等“自己人“搞得极惨,但似乎没有人指责商鞅等人的行为是背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