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再颁发一个最佳指导老师奖,他会颁给李安,绝无私心的那种。
听着耳边的改编作品,他想说,老师做到李安这一步,真的是尽心尽力了。
-
从于小北第一个和弦出来,林幽幽就知道李安自己动谱子了。
三周前吧,有一天下午李安又给她发信息,问她手里有没有其他版本的古利特梦幻曲。
当时林幽幽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信息摇摇头,真是把自己当成工具人了,那段时间李安不知道找过她多少次,每次就是要曲子,要谱子。
她回复没有。
她本来没有,这种儿童作品怎么会有别的版本。
结果李安回了她一声okok,最近辛苦了哈,忙完请你吃大餐。
吃不吃大餐的当然也不是一点所谓没有,男人应该说到做到。
不过林幽幽实际上也是举手之劳,再者这次帮李安,她更多的是看在李安是为了那几个孩子。
想想她又问对方:真不考虑一下舒曼的童年情景。
舒曼的童年情景是一本曲集,里面有十三首小品,配以标题,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,其中也有一首梦幻曲,名气大过曲级本身,旋律顶级,很适合抒情表演。
李安又回复她,说,舒曼这本不行,作品虽然也是在写童年,但是写给成人的,内容基本全是回忆他和克拉拉那点事,不适合给孩子弹。
林幽幽想想也是,给孩子弹的儿童作品,那古利特的确实最合适了。
古利特有三本作品集都是针对儿童钢琴教育写的。
之后几天林幽幽也陆续从古利特的作品中又挑出了几首,只是李安再没有找他。
他以为李安自己找打了新的合适曲目,结果是自己亲手改了作品。
改的不错,更适合这个小女孩演奏,当然,小女孩也很棒,诠释的很到位。
林幽幽比较直,从纯粹的演奏来听,孩子的手指和节奏感确实所有欠缺,但指下的音符却能给人一种鲜活感,这说明孩子的内心是细腻的,对于每个音符都是有思考的。
这里她也得夸夸李安,没有李安的引导,也不会有眼前这一幕表演,也不知道李安是怎么教的。
她忽然很想看看于小北用的谱子是什么样的。
-
当音乐主题再次回来,小北这次连着踩下四次踏板,每一小节一组,持续的和声进行不同于第一遍主题的清晰,此刻整个大厅被一种朦胧耳朵的、更复杂的音响效果。
清晰与朦胧的色彩对比将音乐内在戏剧性凸显,让人像是品尝完略带苦涩的橄榄,转眼又见星星点点的蓝色雪花。
伴着舞台中央的白色小人,飘飘荡荡,幽幽蔓延。
蔓延至每个人的耳中,沁润着、安慰着。
音乐行至尾声,小北指下的速度渐渐变得更加缓慢。
李安的心跳也跟着越变越缓。
他平静,也不平静。
看着此刻坐在钢琴前全心全意演奏的小北,他必须承认自己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,并且又燃起他的冲动,他希望每一个学琴的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。
李安有些苦恼于自己的善变,不过十分钟的时间,自己似乎又要否定自己一次。
没错,他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被情绪左右,过于偏激了。
有些事情目前,确实不是自己能左右的。
只保全自己固然容易,可或许,或许有时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,他能多做些什么也说不定。
哪怕只是一个小人物,是不是也应该有小人物的态度。
如果自己选择从众,只顾保全自己身边,哪又和一些人有什么区别。
藏在心中的愤慨,不就变成了因为自身不够强大的自我抱怨。
再反观那些人,他们真的错了么。
他们只是做出了他们的选择,这个选择或许在他看来不道德,但这个选择如何定义为错。
作为一个人,一个活生生的人,没可能脱离群体独立而存在。
在社会的框架里,在群体的归属中,每个成年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。
不同的角色集于一身,让人变得更加复杂。
“当—”
随着小北按下最后一个音符,音乐缓缓终止,只有空气中弥留着少女最后一缕晨曦初露的梦幻之美。
曲终,小北的手指依然按在那枚琴键上,冒着汗粒的额角下,她的眼神依旧认真,时间依旧在走。
没有人鼓掌,现场陷入一片静谧。
李安安静地望着舞台,游离在舞台和思绪之间,他知道小北已经弹完了,他忽然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新闻。
一个走投无路的爸爸为了给儿子治病最后选择拦路抢劫。
下面评论各式各样。
有爸爸的立场,有受害者的立场,有法官的立场,也有儿子的立场,吃瓜群众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。
如果互联网是社会的缩影,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,只有立场?
不对。
不对。